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2.0版,就是“破”、“立”、“降”。0版和2.0版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,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成效的關鍵,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,究竟什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呢,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出發(fā)的立足點,很多同學經常看到媒體報道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”,什么“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”“繼續(xù)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”等等,有些同學可能在網上也做了一些搜索,但找出來的解釋要么晦澀難懂,要么零散不成系統(tǒng),總之還是搞不懂到底什么意思。
1、什么是供給側改革?
供給側的對面是需求側。比如蔬菜,家庭飯店食堂等都需要,菜農菜場屬于“供給側,家庭飯店食堂屬于需求側?;兽r藥對菜農,蔬菜運輸對菜場,前者是供給側,后者是需求側,飯店食堂對食客,前者是供給側,后者是需求側。所以有許多主體,既是供給側,又是需求側,抓好供給側改革,是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。供給側改革搞好了,更有利于推動需求側的改革,并且能分清責任,推進全面改革,
2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底是咋改?求大神指教?
國家的側供給改革的論述一般比較專業(yè)化,技術性語言比較多,所以大多數人不理解側供給改革問題,我盡量通過通俗一些的語言與邏輯談下這個問題。經濟是一個交易過程,有交易就有買賣,這就出現了供需兩端,市場中經常提到經濟上的三駕馬車:投資、消費與出口,這是需求端。消費是內需,出口是外需,當內外需還不足以帶動經濟增長與穩(wěn)定就業(yè)時,就要開啟投資以拉動內需,譬如基建投資會帶動上下游產業(yè),會帶動就業(yè),這是社會的資金再分配,居民有了工作與收入又會帶動消費,
所以三駕馬車基本上是從消費端帶動經濟。隨著中國GDP總量的不斷擴張,經濟增速必然有所減緩,再加上投資規(guī)模也達到了一定的瓶頸,以及粗狂型經濟生產出來的商品與質量已經不符合社會需求,這時就會出現地方債務沉重、產能過剩、高消耗、高污染、高排放等經濟發(fā)展問題,這種情況下僅僅依靠消費端拉動經濟是比較困難的,那么就要從供給端來想辦法解決問題,通過供給端改革來平衡供需關系,以帶動經濟發(fā)展,這就是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出發(fā)點。
用供給端帶動經濟,首先就要解決產業(yè)結構調整問題,要淘汰落后產能,進行技術革新,升級產業(yè),只有科技創(chuàng)新與產業(yè)升級,才能創(chuàng)造稀缺資源,提升產品質量,降低生產成本,才能喚起社會的新需求,喚起社會新的購買力,從而帶動經濟增長,這樣就從產業(yè)革新與升級平衡了供需兩端的矛盾關系,而產業(yè)升級與結構調整會讓市場的人力、資本、土地等重新分配,重新組合,新的分配形式與新技術又會促使制度的跟進與革新,這樣就會整體促進經濟發(fā)展。
側供給改革的核心主要是人才、技術與資本三要素的集合與創(chuàng)新;由創(chuàng)新帶動產業(yè)升級與就業(yè);以產業(yè)升級解決低附加值、高消耗、高污染、高排放等問題,并創(chuàng)造社會新經濟增長點,引導社會再分配;以就業(yè)帶動社會公平的分配方式,解決消費與負債等問題;社會的分配方式又要求產權制度等方面的改革,解決這些綜合問題都需要制度、貨幣政策、財稅政策、開放政策等多方面的調整與配合,最終達到國強民富的目標。
3、新聞聯播常提到的“供給側結構改革”是啥意思?
很多同學經??吹矫襟w報道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”,什么“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”“繼續(xù)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”等等,有些同學可能在網上也做了一些搜索,但找出來的解釋要么晦澀難懂,要么零散不成系統(tǒng),總之還是搞不懂到底什么意思,今天,我就將自己對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”的理解深入淺出地和盤托出——并且盡可能多舉例子少講理論以求生動一些,希望對群友理解政策理論有所幫助。
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作為一項經濟工作戰(zhàn)略部署,最早是在2015年底召開的未央競技工作會議上提出的,會議指出“穩(wěn)定經濟增長,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”“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(fā)展新常態(tài)的重大創(chuàng)新,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(fā)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,是適應我國經濟發(fā)展新常態(tài)的必然要求”。
這是關于供給側結構性的第一次官方表述,上述表述其實已經隱含了一些重要信息,但還是比較晦澀難懂的,一般人很難理解。那么,究竟什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呢?要想理解這項改革,首先得清楚我們的經濟遇到了什么樣的問題,改革是針對問題的,明確了病因,也就不難理解藥方了,第一個,我們的經濟遇到的問題主要是供給側的,而不是需求側的。